感性與機器看似是對立的概念,我們從對立出發來療癒自我:後資本主義時代的各個領域都面臨過度製造,資訊爆炸使得時間破碎,我們懸置主體的感受,失去自我與外界連結,甚至在危機來臨以前,就因為各種奇觀而焦慮,本展首先試圖回應這種日常化的主體危機。此外,我們的身體與機器的界線越來越模糊,這不只是工業製造以及社會規訓的結果,後資本主義時代的身體與數位環境已經演化出共生的狀態。感性與機器在幾位藝術家的作品中共存:霍恩的行為裝置以及繪畫機器仿效著人類各種感性活動,綠橘的文字詩則顯現生物基因和資訊社會中的編碼互相指涉的關係,陳呈毓的冥想機器在奇觀以及主體之間搖擺,而陳慧嶠,埃利亞松,亞康法,朱浩培與李長明的裝置作品,試圖在感性的沈浸式環境以及理性的敘事間取得平衡。在本展中,身體與機器感性之間的類比與對話,或許可以作為後疫情時代藝術與社會的互動的一註腳。透過體驗式的作品展出,我們回顧1970年代以來感性(affect)從身體藝術到多媒體裝置的藝術史路徑,延展到當代人類學式的環境探究,以及劇場及宗教常民文化。這八件行為以及數位科技的創作透過各種通道探索感性,其中七件是第一次在台北展出,兩件是全新製作。